【摘要】目的评价大学生毒品预防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方法以武汉市某高校选修了毒品预防公共选修课的学生为干预组,以同期未选修该课程和接受相关教育的学生作为对照组。对干预组163名学生进行为期1个月的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134人不采取任何措施,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学生毒品预防相关知识得分为(19.245±2.214)分,高于对照组学生(17.567±3.1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7,P<0.001);干预组学生毒品预防正向态度行为得分为(4.810±0.479)分,高于对照组学生(4.537±0.7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P<0.001);干预组学生对毒品预防相关知识某些项目的知晓率也高于对照组(2=11.70,P=0.002)。结论健康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毒品预防相关知识水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需持续开展,观察其长期效应,以维持和促进学生的毒品预防正向态度和行为。

青少年吸毒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家禁毒办《2011年禁毒报告》显示:2010年查获的滥用合成毒品人员有11.94万名,其中18~35岁的青少年有9.1万名,<18岁的有5000多名。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吸毒队伍中的比例呈递增趋势,而年龄呈递减趋势,且如果在青少年早期就尝试毒品,到了成人阶段,成为药物依赖者的可行性会更大。成瘾类药物滥用不仅会影响到青少年及他们家庭的经济和健康、学习和工作,使其产生焦虑等心理问题,还会引发伤害,增加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机会。因此,及早地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毒品和药物滥用预防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预防毒品和药物滥用的相关知识,树立拒绝毒品和药物滥用的正向态度,不仅可以促进青少年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评价大学生毒品预防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为今后的干预工作提供参考,笔者于2012年10月对武汉市某高校学生进行了干预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2年10月对武汉某高校本科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以选修了毒品预防公共选修课的学生作为干预组,以同期本校未选修该课程和接受相关教育的学生作为对照组。本次调查共发放基线问卷300份,有效回收29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其中干预组163人,对照组134人。2组学生均涵盖文、理、工、艺术等专业。绩效问卷的调查对象仍为干预前调查的297名学生,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方法参考相关文献,结合授课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制定后进行预调查评估其可行性。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毒品预防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等。其中毒品预防相关知识单选2题、多选4题,共6题。单选答对1题计1分,多选答对1个选项计1分,得分越高表明知识的掌握程度越好,满分为22分;相关态度行为共3题,均为单选题,依照每个选项正向态度行为的不同程度分别计0、1和2分,得分越高表明态度行为越正向,满分为5分。文中知晓率指知晓某正确选项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

1.2.2干预方法采用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对干预组学生进行为期1个月的毒品预防健康教育,方式有进行预防毒品和药物滥用的知识讲座、观看声像材料和组织小组讨论、互动问答、角色扮演等,每次干预时长1.5h,共干预4次。对照组学生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1.2.3质量控制调查员由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组成,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干预前、后均由调查员组织研究对象说明研究目的且获得知情同意后,集中发放问卷,采用无监督、不记名方式填写,强调对结果保密并要求独立完成。问卷经审核无缺项、漏项后当场收回。

1.3统计分析对原始调查表进行编码,使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双人双机录入并校对后,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差异性比较,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差异性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被调查的297名学生中,干预组163人,平均年龄(20.14±1.15)岁,其中男生115人,女生48人。对照组134人,平均年龄(20.16±1.01)岁,其中男生94人,女生40人。干预组学生居住地为城市、乡村者分别为97人、66人;对照组分别为69人、65人。干预组学生年级为大二、大三、大四者依次为126人、33人、4人;对照组依次为104人、27人、3人。干预组学生中有12人为医学专业,其余151人均为非医学专业;对照组则分别为11人、123人。经分析发现干预组与对照组学生性别、年龄、居住地、年级、专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2.2干预前后两组毒品预防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干预前,两组学生在毒品预防相关知识得分、正向态度行为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毒品预防相关知识得分(t=0.35,P=0.728)、正向态度行为得分(t=0.95,P=0.343),说明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干预前具有良好的均衡性。干预后干预组学生在毒品预防相关知识得分、正向态度行为得分上均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毒品预防相关知识得分(t=5.17,P<0.001)、正向态度行为得分(t=3.71,P<0.001),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得分比较

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干预组学生,干预后毒品预防相关知识得分高于干预前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0,P<0.001),且正向态度行为得分也高于干预前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P<0.001)。而对照组学生干预后在两项上的得分虽然均高于干预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

2.3干预前后两组毒品预防相关知识及态度行为得分的差值比较干预组学生干预前后的毒品预防相关知识得分差值为(2.160±0.135)分,高于对照组干预前后得分差值(0.590±0.084)分,且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P<0.001)。

干预组学生干预前后的正向态度行为得分差值为(0.282±0.020)分,高于对照组干预前后得分差值(0.097±0.032)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P=0.112)。

2.4干预后两组毒品预防相关知识的具体项目知晓率比较干预后,在几种毒品中,两组学生对鸦片、海洛因、冰毒、摇头丸的知晓率都比较高,而对麻果、安非它明、氯胺酮的知晓率都较低,尤其是对安非它明的知晓率仅分别为33.1%、28.4%。干预组学生对海洛因、氯胺酮、冰毒、摇头丸的知晓率都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在毒品的危害性方面,干预组学生对所列出的四种危害性的知晓率都高于对照组,但仅在会腐蚀政权、造成经济损失这两项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对于吸毒的方式,干预组学生对所给出的几种方式的知晓率都高于对照组,且在鼻嗅、口服、注射这三种方式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在青少年吸毒的原因方面,干预组学生对受亲友影响、被引诱上钩的知晓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后两组毒品预防相关知识各项目知晓率比较

2.5干预后两组毒品预防相关态度、行为比较干预后,在所有问题中,干预组正向态度行为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但仅在“如果您身边有人在吸食毒品,您是否愿意去阻止并报告”这一个问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70,P=0.002),见表3。

表3 干预后两组毒品预防相关态度、行为比较

3讨论

张丽华等对合肥市2680名中学生的研究显示,有0.64%的学生曾经吸食过冰毒、摇头丸、大麻、可卡因、海洛因或鸦片等毒品,有5.70%的学生在未经医生许可的情况下使用过镇静催眠类药物。钟田飞等研究表明,对新型毒品认知不足、态度不正确及拒绝毒品自我效能低会增加高校学生新型毒品滥用的风险。健康教育方法是通过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知,使人们树立积极、正向的信念及态度,从而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目前已在公共卫生领域获得大力推广,对很多疾病的防治做出了贡献。毒品预防健康教育可以提升青少年对药物滥用行为风险的觉察度,从而使其远离药物滥用表明,以学校为基础开展的毒品预防健康教育能增强学生预防毒品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学会抵御毒品,从而降低毒品的吸食率,减轻毒品危害。

本次研究中,通过健康教育后,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学生不仅在毒品预防相关知识得分和正向态度行为得分上有所提高,而且对毒品预防知识各项目的知晓率也有所提高。这说明此次健康教育效果是显著的。学生对毒品的种类有了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新型毒品如氯胺酮、冰毒、摇头丸的知晓率有了提高。另外学生对毒品的危害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吸毒的方式及原因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杨励等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后学生毒品预防知识得分由教育前的10.1分提高到14.5分,且对毒品防范知识各题的知晓率也有明显上升,与本研究结果类似。

在假设如果您身边有人在吸食毒品,您是否愿意去阻止并报告时,干预组学生愿意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经过健康教育后,学生毒品正向态度有了改善,与苏县辉等研究结果相似。

但是干预后,干预组学生对安非它明的知晓率仍然比较低,且有1.8%的学生对拒绝尝试摇头丸没有一个坚定的态度,12.9%的学生对“如果您身边有人在吸食毒品,您是否愿意去阻止并报告”是持负向态度。从人们接受知识到行为改变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其中信念有确立和态度的转变最为关键,只有全面掌握知、信、行转变的复杂过程,及时做好教育与促进工作,才能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这提示学生进行毒品预防健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反复的、长期性的教育,这样才能使其态度行为产生明显且稳定的积极变化。

两组在有些项目上面的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原因首先是此次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文化程度较高的大学生,他们对一些常见知识的掌握程度本身就比较高;另外是此次调查数据是通过自填问卷方式获得的,可能未能真实反映毒品吸食行为。并且此次研究对象较少,干预时间较短,仅为1个月,较低的毒品吸食率难以反映干预效果。Ariza等针对4848名学生的研究表明,经过15个月的健康教育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学生近一个月大麻吸食率的下降率为29%。这提示人们,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加大样本含量,并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期健康教育及跟踪随访,以便能够更全面的评价干预效果,从而探索出一套科学、完整、合理的毒品预防健康教育策略,为遏制毒品在学生中的蔓延做出贡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购物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