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榜样比毒还毒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南岸区戒毒所的戒毒人员的调查,认为初次吸毒行为可以分为四种:追求性吸毒,逃避性吸毒,诱骗性吸毒,反叛性吸毒。而产生这四种吸毒行为的原因分别是享乐主义的亚文化、相对需求不满足、社会表达失效、吸毒网络的扩张等因素导致的。

吸毒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国家禁毒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03年,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逾105万(其中滥用海洛因人员为74万),每年耗资270亿。这样一个庞大的吸毒人群不仅给自己、家庭,也给社会、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目前我国戒毒者的复吸率一般在85%以上。

所以说要解决吸毒问题,最重要的是要预防吸毒,只要我们能控制住没有新的吸毒人员,那吸毒人员就能自然地减少。要预防吸毒,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初次吸毒行为。2005年1月,笔者对重庆市南岸区戒毒所戒毒人员进行了调查。主要以个案访谈的方式,了解他们最开始为什么会吸毒。并对初次吸毒行为进行分类,分别找出其社会原因。对吸毒行为的解释,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犯罪学都各自从自身学科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而社会学主要从社会环境的角度,从人们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变迁对人们的影响来解释吸毒。主要有社会学习理论、亚文化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差异选择理论等。

一、初次吸毒行为的分类及原因

首先需要界定什么叫吸毒?吸毒就是因非病理需要,主动或被动地使用国家严格控制的、被列入毒品名单的物质,使生理和心理产生了畸形反应,长时间成瘾的行为。戒毒所的戒毒人员是显性吸毒人员,也就是说他们的吸毒行为已经暴露于社会,或者自行戒毒已经没有效果,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来戒毒。对社会来说,他们已经构成了社会危害,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通过与戒毒人员的接触,笔者首先就最开始你为什么要吸毒这个问题向戒毒人员进行了提问,并把他们的回答收集归类,发现以下一些特征:

一些吸毒人员最开始吸毒是把吸毒本身作为目的,而另外一些吸毒人员最开始想吸毒仅仅把它做为一种手段。例如一些吸毒人员染上吸毒是为了追求吸毒的快感,或者认同吸毒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他们清楚自己吸毒的目的;而另外一些吸毒人员沾染吸毒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手段,他们吸毒并不是认同吸毒,而是要通过此种行为达到其它目的。

另外从吸毒人员的自身主观意识来分类,可以分为主动性吸毒和被动性吸毒。主动性吸毒是吸毒人员主动去追求吸毒,而被动性吸毒恰恰相反,他们最开始并不是自己主观愿意吸毒,而是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促使他们吸毒。

我们把这两个标准进行交互分类,就可以把吸毒行为分为四种:追求性吸毒,逃避性吸毒,诱骗性吸毒,反叛性吸毒。

1、追求性吸毒及其原因

追求性吸毒就是以吸毒为终极目标,吸毒人员主动去追求的吸毒行为。为了享受吸毒的效果,主动去尝试吸毒就属于这种类型。例如:

A男,25岁,高中文化程度,3年吸毒史,有共用针头注射毒品的行为。据他介绍:刚开始是他的一些朋友吸毒,有时大家一起玩,他们会在他面前吸毒,然后告诉他,那感觉比做神仙还爽,要什么有什么。于是他就主动向他们要毒品来尝试一下,最开始很难受,后来就上瘾了。
B男,28岁,初中文化,5年吸毒史,有共用针头吸毒行为。据他介绍,他的很多朋友都吸毒,和他们在一起没有感觉吸毒有什么不对,他们的关系很好,他吸毒就是朋友教的。大家会在一起交流吸毒的心得,怎样购买,怎样鉴定毒品。他还说现在的毒品掺假太厉害,纯度根本达不到,好多粉里都加了面粉、头痛粉。这类吸毒人员容易形成一个紧密的吸毒群体,大家平时的交流很频繁,也经常在一起吸毒。
C男,35岁,大学文化,家庭富裕有自己的企业,是因为听说吸毒时的奇特感受而染上吸毒的,他认为自己有钱,能够承受吸毒的开销。

这些人主动追求吸毒是受享乐主义的影响。这类吸毒人员的特点就是追求物质享受,害怕受苦。在调查中他们表达了想出去的愿望。为什么想出去?他们说这里吃不好,住不好,没有自由。在交谈中他们很少表现出戒毒的愿望,在回答自己最大的愿望这个问题时,一些人回答的是挣很多钱,其中一个人甚至回答把别人的钱放到自己的口袋里。从这些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物质追求的过度渴望,而且在追求物质享受时往往不会考虑道德、法律等社会规范。他们认为他们的吸毒行为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如果他们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他们的毒品开销,而不去偷窃、诈骗、抢劫那么他们就没有危害社会。在人们的印象中这类吸毒人群往往的是那些无职无业的违法者,却忽视了高收入、高学历的吸毒人员。他们吸毒同样是受了享乐主义的亚文化影响。只是由于他们的社会身份决定了他们更喜欢隐藏自己的吸毒行为,一般不会集体吸毒,而趋向单独吸毒。在西方曾经有一种化学成因论的哲学观点支持享乐主义。这种哲学认为一个人想要快乐幸福,他需要做的一切不过是使身体器官愉快而已。这种享乐主义哲学在西方就为吸毒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各种各样的享乐主义思潮的泛滥影响了很多人,使很多人选择了吸毒。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类吸毒的原因是同伴压力或群体压力的影响,但笔者认为同伴压力不是终极原因。是这个群体压力的形成,还是这个群体对享乐主义亚文化的赞同。假如这个群体没有这个共同的价值观,这个群体的压力就很难形成。所以说享乐主义的亚文化才是这类吸毒的真正原因。

2、逃避性吸毒及其原因

逃避性吸毒也是一种主动吸毒行为,是吸毒人员知道吸毒后的后果而主动选择的行为。不过与第一种吸毒行为不同,这种吸毒的终极目标不是吸毒,而是通过吸毒达到其它目的。他们最开始并没有对吸毒后飘飘欲仙的感受的追求,而是把它当成一种手段,通过它达到其它目的。

例如,感觉社会压力太大,通过吸毒来舒缓压力,由于生病痛苦,通过它来止痛等。

A女,28岁,初中文化,已婚,吸毒5年,有过共用针头吸毒行为。据她介绍她吸毒的原因是父亲早亡,母亲多病,每天心里烦,无理想,生活没规律,因为吸毒能让人忘却烦恼,所以就吸毒了。
B男,47岁,高中文化,已婚,吸毒2年。曾经有一份较好的工作,月收入能达到5000元。他说他吸毒就是为了止痛。由于他有慢性病,老感觉疼痛,所以通过吸毒来减轻疼痛。
C男,30岁,小学文化,未婚,吸毒5年以上,有共用针头吸毒行为。他说他吸毒的原因是:从小被人看不起,家庭出身不好,书读不好,没工作,四处流浪所以吸毒。这类吸毒是相对需求没有被满足的结果。

人在社会上要实现的需求主要可以分成3类,社会需求,情感需求,健康需求。在这3种需求中,社会需求处于3种需求的最顶端,它会影响人的其他需求。现代社会个人主义的抬头越来越强调自我实现,当你没有小轿车时,社会会告诉你要拥有小轿车,这才是成功人士;当你拥有时,又会告诉你应该拥有名牌小轿车那才是真正的成功人士。所以说现代社会人们拥有的越来越多,可社会需求的满足却感觉越来越小。情感需求指人们之间的交流的需求,由于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个性,越来越重视隐私,造就了自我孤独文化。科技的发达,网络的使用,使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使情感的需求越来越难以满足。

健康需求指人们需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受疾病困扰得需要。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的成功、实现社会需求越来越难,情感也变得越来越脆弱,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多。所以有一部分无法实现这些需求的人就通过吸毒来逃避。如果能有其他方法让他们实现这些需求,在知道吸毒的危害的情况下他们会放弃吸毒。当然,也有一部分需求没被满足的人士没有选择吸毒。所以吸毒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除了需求没被满足的因素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这里谈的只是需求因素。另一部份同样需求没被满足的人由于他们个人环境或气质的因素躲过了吸毒,他们采用了其他方式来面对这些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到吸毒问题的解决不容易,因为要使人人的这些需求都得到满足只能求助一个更加合理美好的社会,这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

有人会提出现代社会已经创造比以前社会更多的满足机会,例如以前的社会底层有了更多的机会流动到社会上层。人们的收入也在增加,情感的交流在增加,医疗条件也更好,需求的满足应该说是机会越来越多。然而现代社会增加的是绝对满足,而相对满足在减少。一方面是竞争使人们差距拉大,而另一方面是现代社会允许更多的人加入竞争,而机会的增加并没有加入竞争的人口的增加快(不同于以前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实现而安于现状,实现了心里的满足)使人们的相对满足感下降。让自身感到了更大的社会压力,而更想去逃避。另外,信息的发达也影响了人们的满足程度。由于信息的通畅,人们可以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需求程度。现在不管人们怎样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可你总能发现还有更高的目标在面前,因此人们也变得越来越不满足,许多人也变得爱逃避现实,这就是一些人选择毒品的原因。如果相对需求越来越不容易满足,那么选择吸毒作为逃避手段的人会越来越多。事实上在一些地区的确如此,例如美国这样的最发达的国家确是吸毒问题最严重的国家。

3、反叛性吸毒及其原因

反叛性吸毒是一种被动选择的吸毒行为,刚开始时吸毒者是对吸毒持反对态度的,继而他们把吸毒作为一种抗议手段。例如A女,32岁,高中文化,已婚。谈到最初吸毒原因时说:自己和老公都是做生意的,挣了一些钱,后来老公迷上了吸毒。我劝他,他不听。我一气之下也跟着吸,最开始他还劝我别吸,后来也不劝我了,我们就在一块吸,生意也不做了。这类吸毒是日常理性社会表达失效而选择极端非理性社会表达行为。社会表达分为两类:日常理性表达,如日常话语或者社会认同的社会机制(上访、申诉等)的表达;极端非理性表达是不被正常社会机制所认同的表达,如通过辱骂、暴力的表达。日常理性表达是社会表达的常见形式,也是被社会认可的形式,是社会沟通和社会运行的基础。正是由于它的基础是社会公认的规则,因此它的形式也比较规范。而极端非理性表达方式是不被社会所推崇的,它的形式往往违背了社会规则,所以容易为人们所关注,起到了放大的效果。社会表达中强势群体或个人有更多地日常理性表达机会,他们的表达很受重视。因为他们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源,他们可以通过交换这些资源换取公众关注他们的话语。而且这些表达是合乎社会规范的。

例如房地产老板可以雇用一些人在媒体上宣传炒高房价、渲染房产信息,在技术层面是完全合乎规范的。同样,本领域的工作者在本工作领域有更多的话语权,如农夫对自己种的庄稼,气象专家对天气的解释等。弱势群体或个人由于缺乏社会资源或对某领域不熟悉而拥有较少的表达机会,其日常理性表达不为人所重视。一个群体在一个领域可能是强势群体而在另一个领域就有可能是弱势群体了。如农夫在对自己的庄稼施不施过多的农药这个事情上就是强势群体。相对于分散的消费者,房地产老板就是强势群体。那些在某些事情上表现为弱势的群体由于缺乏日常理性表达机会,或其表达不受重视而又急于表达自身时,他们除了选择沉默,采取退却的方式外,就可能选择另一些极端的非理性表达方式。藉此希望引起他人的关注,表达出自己的意图,实现自己的意愿。例如一些上访人在找不到地方表达自己时,在公众场所自杀。这样会引起大家的关注,使他有了话语权。正如前文所说这种表达由于是极端的表现形式,虽然有效,却给自身和社会都带来严重的负效应,不为社会所提倡。上文中的妇女在希望老公戒毒的事件上,通过规劝的日常理性表达没有效果,进而选择吸毒作为一种极端的表达方式。希望通过它,来表达对丈夫的愤怒。当然,这个妇女的极端表达行为虽说引起了丈夫的注意,却没起到相应的效果,反让自己也陷入了吸毒的泥沼。最后需要指出这种吸毒与逃避性吸毒不同,逃避性吸毒的目的不是毒品,而这种吸毒者已经把吸毒作为目的,把它作为一种极端社会表达行为。

4、诱骗性吸毒及其原因

诱骗性吸毒指吸毒者是受了他人的诱骗、强迫而产生的吸毒行为。主观上他们是被动的吸毒,而且也没有把吸毒作为目的,仅仅是对他人行为的一种应答手段。例如:

A女,23岁,小学文化,出生于乐山农村,家里很穷,很小就出来打工。刚到城市时认识了一个男朋友。他的男朋友吸毒,而他的男朋友为了控制她,让她去卖淫来为他挣吸毒的毒资,他诱骗她,让她吸毒,就这样她也学会了吸毒。
B男,30岁,初中文化,是通过吸朋友给的香烟(香烟里有毒品)而染上毒品的。这类吸毒者是吸毒网络扩张的受害者,他们吸毒是由于吸毒网络的扩张特征而被卷入到这个网络中。对吸毒成瘾者来说,他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吸毒,但吸毒需要金钱、毒品供给、吸毒工具、毒品使用方法等一系列社会资本。

美国社会学家林南说过社会资本是通过社会网络获得的,因此对吸毒者来说这个毒品网络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需要通过毒品网络进行交换,用金钱换取毒品,通过这个网络了解毒品信息,以及逃避打击等等。而且这个网络越大对他们越有利,因为一些吸毒者要靠以贩养吸。我们知道吸毒的后期,吸毒开销是相当大的。本次调查中最高的达到每月10000元,一般也是2000~3000元。如果吸毒网络越大,那么毒品的销售市场也越大,就能挣更多的钱来保证自己吸毒;有更多的吸毒朋友,能使自己在没有毒品时,靠朋友的毒品满足自己的吸毒需要;吸毒人员的畸形心理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群吸毒,能让他们心理上感到更安全。所以说毒品网络具有扩张性的特征,他们有希望扩大吸毒网络的本能要求。科尔曼也指出,社会网络即社会资本,如个人的社会网络大而广,其社会资本就大。所以说吸毒越严重者,其毒品网络也越大。在RichardCurtis等人的论文街头毒品市场结构与HIV风险中,他们通过网络分析,把吸毒人员分为3种:核心,内圆,和外圆。吸毒和HIV感染率也从大到小依次排列,核心吸毒者的网络也是最大的。所以说吸毒者吸毒越严重就会努力扩大自己的吸毒网络,这样就会使不少受害者走上吸毒的道路。

当然社会现象很难实现纯粹的区分,有一些初次吸毒人员可能既属于追求性吸毒,同时又带有逃避性的因素。在归类时需要认清主要因素,在必要时也可以单列。

二、两种不能作为初次吸毒原因的因素

1、好奇心理不能用来说明初次吸毒行为

本次调查中,被访者对吸毒原因回答最多的是好奇。国内外好多学者也将好奇心作为吸毒原因,特别是在青少年吸毒研究中。在DeniseDeMicheli的论文中认为好奇心是青少年吸毒的重要因素。好奇心在是否吸毒问题上会造成15倍的差异。夏国美认为国内学者对吸毒原因的解释主要集中于好奇心理驱使、不良的家庭环境、个人交友不慎和精神空虚等层面。笔者认为好奇不能作为吸毒原因。好奇心人人都有,要是好奇心是吸毒的主要因素,那么吸毒人群就应该是一个常数。因为人们的好奇心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有大的改变。而我国的在册吸毒人员由1989年的7万上升到1998年的596万到2003年的105万。本次调查中的吸毒者都是严重吸毒成瘾者,应该说,他们在第一次吸毒后,其好奇心也就满足了;但在其好奇心满足之后,他们却继续吸毒,致使吸毒成瘾。根据常识我们知道一次吸毒是不会成瘾的,而且大多数人第一次吸毒后的感觉并不好,所以他们吸毒并不是好奇心引起的。

2、低收入家庭出身背景不能用来说明初次吸毒行为

在本次调查中,吸毒人员大多出身于低收入家庭。国外一些学者也认同低收入家庭出身背景影响是吸毒的重要因素。在DeniseDeMicheli的论文中认为低收入家庭背景是青少年吸毒的重要因素。低收入家庭出身背景在造成是否吸毒问题上会造成64倍的差异但笔者认为这个研究结论在中国能否成立还需进一步研究。虽说本次调查显示这些戒毒人员来自高收入家庭背景的人很少,大多来自低收入家庭。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本来就是低收入者多,高收入者少。所以对这个问题要得出结论需要更多的研究。

三、分类戒毒的思考

在上文中笔者提出了把初次吸毒的原因分为四类,在调查中吸毒人员自身也表达了认同这种结构的区分,他们自身也不认同他们群体的一致性。例如A男28岁,高中文化,家里有自己的企业。在谈话中他就说到:我只在家里自己吸毒,不在社会上混,也没有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在戒毒所他也不与其他戒毒人员接触。一些戒毒人员也强烈反映了对劳教的反感。他们认为在劳教场所,自己只能学得更坏。因为在那里可以认识更多的吸毒人员,虽然在劳教的3年不能吸毒,可出来后由于认识了更多的吸毒人员,使自己的吸毒网络扩大,致使自己更容易重新吸毒。所以笔者建议在戒毒所应该对吸毒人员进行分类戒毒。在调查中发现上诉四种原因导致的吸毒中,反叛性吸毒和诱骗性吸毒自身的戒毒愿望更为强烈,而追求性吸毒和逃避性吸毒的戒毒愿望较弱。现在的戒毒方式是戒毒人员不分吸毒原因而混杂在一起戒毒,就容易使这些戒毒人员相互影响,使一些吸毒亚文化得到传播,影响戒毒效果。如果把这些由于不同原因造成的吸毒人员分开进行戒毒,可能戒毒效果会更好。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购物车

返回顶部